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火箭炮技术得到了显著的发展股票配资咨询交易,各类火箭弹广泛投用于海、陆、空等多个军种。与传统的身管火炮相比,火箭炮的结构显得更加简单,这使得其生产和制造过程都变得极其高效。同时,火箭炮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,能够通过扩大口径来增加装药量。这种灵活性与后来的导弹技术的多用途特性类似,令人信服的是,在当时也有不少人认为火箭炮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传统的身管炮,被视为战争装备的新宠儿。
在这个背景下,美国军方尝试将火箭炮与地面载具的灵活性结合,以创造出机动型火箭炮。最为常见的设计思路是将发射器直接外置于载具上面,例如著名的Whiz Bang坦克就遵循了这种结构。此外,美国还有尝试更为激进的设计,将火箭炮直接替换掉坦克的主炮,这一计划在1943年启动,标志着火箭炮进攻能力的进一步探索。
展开剩余70%很快,在这种创新思路的指导下,最早的改装坦克——T76诞生了。这个型号是基于M4A1中型坦克打造的,而M4A1坦克在二战期间的生产量可谓相当可观,成为美军装甲部队的中坚力量。T76在改装过程中并没有对整车的底盘和炮塔进行大规模改动,设计师仅移除了原本安置的75毫米炮和同轴机枪,而换上了一门火箭炮。
该火箭炮口径为7.2英寸(约183毫米),可以发射重达28千克的T37火箭弹,这种弹药实际上是为海军设计的反潜用途,特定的改装也让其得以应用于Whiz Bang坦克。火炮的炮管设计比较简短,后膛装有闭锁机构,装填手通过打开炮后膛手动装填弹药。炮手则像操作传统坦克一样进行角度的微调并发射,火箭弹采用电击发射技术,发射后可以迅速加速至最高50米每秒。
尽管这种火箭弹威力不小,其战斗部中包含15千克的爆炸物,但是T76的最大射程却被限制在300米以内,并且弹道弯曲,准度较差。这迫使坦克必须趋近敌方的危险距离才能进行有效攻击。此外,由于缺乏自卫武器的配备,该型号最终未能获得美军的认可。
紧接着,是经过改进的T76E1(如图所示)。这个版本基于新型号的M4坦克制造,底盘悬挂系统有明显变化,并配备了一副推土铲,因此也被称作工程车。尽管其火炮炮管经过延长,略微提高了发射精度,但射程依然没有实质性提升。最终,T76E1只制造出了一辆原型车,在测试中表现与T76几乎没有差别,因此同样未能被采纳。
随后推出的新型号是T105坦克,其同样基于M4A1进行改装。相较于前两款,T105具有显著的结构变化,其发射器由四根纵梁构成,呈正方形截面,且后部严密封闭,以抵御火箭发动机尾焰外泄,同时增强内部压力,以提高弹药的发射速度。尽管T105进行了技术上的创新,但测试结果仍不得而知,军方显然对其不够满意,因此它同样未能成为军方正式装备。与前两种型号一样,T105仍面临缺乏自卫武器的问题,使得火箭炮的战斗能力并未得到明显的提升。
发布于:天津市鼎合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