肯定不是这样!有一种说法在民间流传已久,认为骑兵的马刀不需要开刃,只要依靠战马冲击时所产生的动能和刀身的重量,就足以对敌人造成致命的伤害。听起来似乎有几分道理中国配资论坛,但这其实只是一个流传的传说,并没有事实依据。毕竟,现代人谁曾亲身经历过骑兵冲锋的场面?所以,大家不应该凭空想象,随便就把这种说法当真。
那么,骑兵的马刀究竟是开刃还是不开刃呢?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在明代的兵书《练兵实纪》里有明确的记载。书中提到:“每人锋利长刀一把。”你们觉得,这“锋利长刀”是指的开刃刀,还是不开刃的刀呢?
《练兵实纪》并不是一本小说,而是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在蓟镇训练兵士时,根据实际军情总结出来的一本军令条文。它详细记载了古代军队的武器装备、行军作战、宿营训练等方方面面的内容,是具有极高权威性的历史资料。
戚继光在这本兵书中,对于明朝骑兵的武器装备做了详尽的列举,举个例子:他列出了一个骑兵小队的标准装备,包括武器、盔甲、标识旗帜等。假设我们以一个12人组成的小队为例,具体的装备包括:
展开剩余76%1. 武器:
- 锋利的腰刀一把;
- 合力弓一张,弓弦二条;
- 大箭三十枝;
- 弓箭双插一副。
2. 盔甲:
- 一顶明盔;
- 一副甲;
- 一副铁臂手。
3. 身份标识旗帜:
- 背旗一面,旗杆一根。
4. 其他:
- 一条鞓带(古代的军用皮带);
- 一个椰瓢(类似于古代的水壶)。
戚继光不仅在《练兵实纪》里列出了这些装备,还专门开设了“腰刀解”这一篇章,详细讲述了腰刀的制造工艺和使用方法。
对于腰刀的制造,戚继光在书中提到:“刀刃须用纯钢,必须磨锋利,刃上决不能有肩。”意思是,刀刃必须经过精心打磨,使其非常锋利,没有任何瑕疵。如此一来,所谓“骑兵马刀不开刃”的说法显然是没有任何根据的。
众所周知,刀刃越锋利,经过多次劈砍之后容易损伤,因此需要时常修整。可是,明代军队中由于腐败严重、训练松懈,有些工匠为了偷懒,故意将刀刃磨得不够锋利,甚至留有肩部,这样刀锋能多用几次,减少了需要打磨的频率。对此,戚继光十分不满,他在书中指出:“近时匠役将刀刃打厚,不肯用工平磨,止用侧锉将刀横出其芒,两下有肩,砍入不深,刀芒一秃,即为顽铁矣!”他强调,武器如果不锋利,简直就等同于一根铁棍,拿这样的刀去打仗是无法取得胜利的。
因此,有人说解放军的骑兵马刀不开刃,甚至还有传言说马刀开刃不利于杀伤敌人,这些说法显然都是不负责任的误导。
骑兵和马刀在冷兵器时代可谓是密不可分的标志,马刀的锋利程度直接关系到战斗力。而在现代,骑兵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,马刀不再是主要武器。现代骑兵的装备已然变成自动步枪和冲锋枪,战马只作为机动工具使用,只有在无法用汽车通行的地方才会派上用场。
在这种情况下,现代骑兵的马刀已不再具有实际的战斗意义,它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的装备。因此,现代骑兵的马刀通常不开刃或只开半刃,毕竟,驰马劈砍这种技能在现代战场上几乎不可能再现。
如果现代骑兵真的接到命令要用马刀对敌,那么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将马刀磨得锋利无比,以确保能够发挥最大效能。至于“战马冲击产生的动能推动下,刀刃不锋利反而更致命”的说法,显然只是无根据的幻想。如果真要利用动能杀伤敌人,完全可以换成铁棍,这样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。
戚继光在他的兵书中总结道:“器械不利、以卒予敌。”这说明中国配资论坛,武器不锋利,士兵根本无法取胜。换句话说,马刀的锋利程度对战斗的胜负至关重要。
发布于:天津市鼎合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